首页 > 综合资讯 >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健康卫士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健康卫士

  8月16日,在三部门召开的2024年中国医师节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妇产、儿科、传染病、精神、中医、公卫、全科等不同专业医师代表一同回顾总结过去,凝心谋划未来。


  守好每道健康防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瑶为守好这道防线一干就是18年。


  “只有真心为居民服务,才能形成口碑和工作经验齐头并进的双向良性循环。”陈瑶说,“从2016年9月开始承担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累计签约11663人次,目前在管2400人。我有4个500人的微信群,每天不管多晚,我都要把微信全部看一遍,把居民的问题都回复一遍。我扎实的服务获得了居民的信任与尊重,他们对我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而这份弥足珍贵的信任与支持,也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永不言弃,砥砺前行。”


  另一个选择扎根基层的是今年22岁的兰桂林,他也是会上最年轻的发言代表。2023年7月,他通过“四川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成为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龙镇英雄村中心卫生室的一名大学生村医。


  “我们村有一位80岁的失能老人,长期瘫痪卧床,罹患褥疮。我多次上门为老人清创,指导其家属加强护理。老人褥疮得到缓解、痊愈,家属对我十分感谢。”兰桂林颇为自豪地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年轻村医,但可以为村民做不少实事,成就感满满,也坚定了当好村医的信心。


  随着更多的人留在基层,也需要更多措施为他们将这条扎根基层之路铺到底。曾到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调研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赵扬玉主任医师发现,现在基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医师队伍规模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基层医生需要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打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遭遇战’。但基层人员压力大、晋升较困难,同时基层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赵扬玉建议,对于基层医师,应该在待遇、晋升、奖励、荣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激励,让他们更安心、更顺心、更有成就感。此外,要扩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优质培训的覆盖面,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更高效率的指导和支援。


  作为一名从事预防接种工作近40年的公卫医师,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主任医师见证了我国免疫规划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最初的预防6种疾病,增加到目前的15种;由于免疫规划的全面普及,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由早期约10%降到目前不到0.5%。


  “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每天都有应接种疫苗的对象,免疫规划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开始。”王华庆表示,公卫人仍需不断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每个应种者都能接种上疫苗的愿景再立新功。


  同样作为一名公卫医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夏露副主任医师致力于与狡猾的传染病作斗争。“在和平年代,与传染病博弈就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哪里有传染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传染病医师。”夏露发出自己的宣言,“当疫情来袭,我和所有的传染病医师,要为祖国筑起一道道壁垒。”


  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护航


  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生命周期的起点,这就离不开妇幼健康人的砥砺前行。


  作为妇幼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从事妇产科工作30余年的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李笑天主任医师感到无上光荣。


  “刚工作的时候,很多农村妇女在家里生孩子,由接生婆接生,孕产妇和婴儿死亡时有发生。”李笑天感慨,在历代妇幼人的不懈努力下,住院分娩率不断提高,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直线下降。202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母婴安全目标。


  “但是,当前妇幼健康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比如,高龄孕产妇和经产妇比例明显升高,人们对优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更多期盼。”对此,李笑天建议,加强产科队伍建设,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建设生育友好医院,全面改善分娩体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进产科高质量发展。


  一同奋战在妇幼健康战线上的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陈艳妮主任医师也明显体会到,国家对儿科事业和儿科医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儿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推动妇幼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她也在会上呼吁,进一步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儿科岗位管理制度,优化儿科人才职称评价机制,提高儿科等紧缺专业医师的薪酬水平。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王海峰主任医师表示,要持续推动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加强医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提升医疗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中医药振兴发展。


  上好医学人文这堂必修课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我国自古就倡导医者仁心。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新时代,医学人文仍是医务人员要学好的必修课。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张庆娥主任医师认为,精神医学更要强调人文精神。


  从事精神科工作20年的她颇为感慨:“精神科的工作,没有冷冰冰的器械,没有高精尖的设备,每一名饱受精神和心理痛苦的患者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需要精神科医生用最专业的技术,最有温度的话语,用生命的力量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在她看来,精神心理专业更应弘扬医学人文,要把人文理念更好的贯彻在精神卫生服务中。一方面从医疗上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从医院建设上更加重视人文建设,对患者、对医务人员都要加强人文关怀。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主任医师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的灵魂。医务人员应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营造和谐、互信、友善的医患关系和工作氛围。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