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上有一层“小草”,当然它不是绿绿的,而是薄薄的白白的——说的就是“舌苔”。
一说起苔,大家就会想到青苔、地衣,贴着地面,长在潮湿的地方。我们的舌是块肌肉体,为什么会长出“苔”呢?
清代有本医书叫做《医原》,里面讲了缘由:“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这是说舌苔,就跟地上长出的青苔一样,有营养有水分才会生长。如果是块“不毛之地”,连苔都没有,那就是胃气大虚了。
薄苔和厚苔
康人的舌苔,应该是薄薄的一层,苔厚在中医理论中代表邪气盛。这是因为我们的口腔是个大战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双方的战斗残骸会停留在舌面上,这就是舌苔的形成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边防军每天打击点小股敌人,也就是薄薄一层苔;一旦邪气过盛,我方派出应战的军队也会大量增加,战争白热化,于是战场上硝烟弥漫,遗留下来的残骸盖在舌面上,这就是厚苔了。
所以当我们感冒轻微时,舌苔往往还是薄的,因为这邪气对于正气来讲还是小case。当发热不退,咳嗽开始严重,痰也逐渐出现,这说明正气没有在第一时间打败入侵者,邪气大部队攻了进来。于是正气只好调动各方面力量打一场攻坚战,投入的兵力武器大大增加。这时再看舌苔,也就厚起来了。所以《伤寒绪论》中说:“伤寒,邪在表,则苔不生,邪热传里,则苔渐生。”因为舌苔是病邪侵犯人体深浅程度的指示牌。
滑苔与燥苔
图片白腻湿滑苔与黄厚干燥苔
既然小草要靠津液滋润,那么观察舌苔的“润燥”就可以反映体内津液的盛衰。看上去就很干燥、甚则干裂的话,自然是津液不足,这就是“燥苔”。最常见的就是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食物,把津液给消耗掉了。
是不是舌苔上的水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是。中医最讲究平衡了,水液过多也是不健康的表现。当津液停聚在体内,它就不再是为我们提供滋润和营养的“自己人”了,而是变成的敌人,名字改成了“痰饮水湿”。舌苔上水分过多,伸舌欲滴,就是“滑苔”,提示体内水湿之邪内聚,例如近期很多朋友咳嗽有痰,他的舌苔看上去就像涂了一层米汤一样。如果这层滑滑的苔还是白色的,那再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可是要谨慎了。因为中医认为白滑的苔多为脾阳不振,寒湿或寒饮内盛所致,再给凉药就是雪上加霜,咳嗽就会持续很久不愈。
来源:网络